石雕經幢的起源和定義
更新時間:02-22 15:29 點擊次數(shù):34 次
中國經幢多為石質。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石經幢是宗教紀念性建筑物,形式從單層逐漸變?yōu)槎鄬?雕刻也日益華美。石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有的以石雕須彌座與仰蓮承托幢身。石幢上雕刻了大量的佛教密宗咒文或經文。
經幢一開始是經文刻在石質載體上,在唐代盛千70但何時產生何時刻在經幢上眾說紛紜,有關經幢產生的直接來源,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和大部分資半褚呂認為,經過長時間在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最終產生,主要它是絲織的幅演變而來,又稱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寫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
石雕經幢是佛教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類型,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融合,在唐早期最終成型產生,經歷了唐中后期的興盛宋代的繁榮到元以后逐漸走向沒蔥在此過程中此類建筑的形式雕刻、圖豐茉書法不哪也豐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形式。因此,我們對經幢這年中包含著豐富宗教物質、文 化的建筑形式加以保護與研究,對我國歷史宗教(特別是佛教)的研究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